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入口

全国加盟咨询热线:

023-52177520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常见问题

365wm完美体育官网app全国仅10项!我校获环保科技领域最高奖!

文章作者:小编 浏览次数:发表时间:2024-08-05 16:21:33

  《光明日报》刊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打造“中外融通,国际同步”人才培养体系

  4月22日,在江西南昌举办的2023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上,对2022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进行了颁奖。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廖宏教授团队领衔完成的《多尺度大气物理过程对我国臭氧污染影响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22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也是我校首次获得该项奖励的一等奖。

  据悉,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科技领域的最高奖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于2003年首次颁发,每年评选一次,授予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以其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支持。今年是这一奖项第20次评奖,2022年共产生一等奖10项,二等奖45项,科普类奖1项。

  近十年,我国大气臭氧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对公众健康和农作物产量造成一定威胁,还会作为大气氧化剂导致二次颗粒物生成。该项目针对我国臭氧污染成因、臭氧重污染应对和长期减排策略制定的重大需求,以主要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聚焦如何量化多时空尺度大气物理过程对臭氧污染影响这一关键技术难题。

  在科技部、国家基金委等项目的支持下,项目团队通过多年科技攻关,创新性地构建了定量评估技术方法,时间上从天气尺度、年际尺度、到长期气候变化,空间上从局地尺度到全球尺度,系统地量化了多尺度大气物理过程对我国臭氧污染的影响。

  二、揭示了气象条件对臭氧年际变化的影响并量化了不同自然源排放的贡献,明确了大尺度气候因子的作用机制。发现风速、温度等通过影响输送和化学生成来主导我国臭氧的年际变化;发现了夏季风、ENSO与臭氧污染的相关关系和作用机制。

  三、量化了历史和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臭氧污染及输送的影响程度。揭示了过去三十年历史气候变化使我国东部臭氧增加约2–8 ppbv,并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下我国臭氧浓度的变化及其对远距离输送的影响。

  四、提出了臭氧重污染事件的应对方法和中长期臭氧—PM2.5协同控制的新策略。通过臭氧污染天气的预报,提出了基于行业和区域的精细化减排策略。

  项目研发的技术体系及其关键研究成果被应用到国家和地方的大气污染防控,为环境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获得生态环境部和国家攻关联合中心的感谢和肯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与环境效益。

  此次项目由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廖宏、胡建林、李柯、朱佳、杨洋、乐旭、方昊、陈磊等多位教师共同完成,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主要从事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模式研究。在《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Geoscience》《PNAS》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先后主持中国科学院首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点项目和集成项目等。2022年,入选科睿唯安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领衔“大气化学与天气气候教学团队”入选全国气象教学团队。2020年获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的“Piers J. Sellers”全球环境变化职业中期奖,获得2019年度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排名第一)。2016年荣获“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多次担任IPCC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和《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相关章节的首席作者。

  主要从事大气颗粒物与臭氧污染数值模拟研究。发展优化了颗粒物粒径、二次有机组分浓度及来源的数值方法,量化了二次污染物的形成过程和关键影响因子,揭示了人为源与自然源对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贡献。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3篇。入选中组部海外引才计划青年项目、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计划等。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荣获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2)、二等奖(排名6)、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优秀奖等荣誉。

  主要从事大气化学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揭示了我国近地表臭氧污染加剧成因,发现了华北臭氧污染季向冬季延长,提出了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策略;发现气候变化能够显著增加华北灰霾天气的发生频率。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40篇,包括4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PNAS》《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2021年入选国家海外优青、江苏特聘教授。目前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

  从事全球及区域尺度大气环境-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具体研究兴趣包括空气质量-天气气候相互作用、臭氧-PM2.5协同控制、人群健康风险评估。在GRL、ACP、JGR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参与研究的成果入选“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主要从事大气污染与气候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自主研发了全球大气污染源追踪技术,揭示了疫情期间人为减排对极端降水和野火事件的影响机制,评估了历史和未来气候变化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目前已发表一作/通讯学术论文30余篇,包括多篇Nature子刊论文。入选2019年度国家海外引才计划青年学者、江苏特聘教授、江苏双创人才、2021年度江苏省杰出青年项目。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获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三等奖。

  主要从事大气环境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自主研发了包含大气污染生态效应的动态植被模式,揭示了臭氧和气溶胶对生态系统碳吸收的影响机制,作为模式首席科学家参加了植被模式比较和全球碳计划研究。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一作/通讯50余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Food》等)。入选2015年度中组部海外引才计划青年项目、2020年度江苏省杰出青年项目、2020年度江苏省“双创人才”项目。荣获2021年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

  主要从事水环境抗生素及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及减排策略研究。任职以来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2篇,主持各类政府、智库及企业委托课题10项,总经费600余万元。参与讲授课程《环境科学概论》获“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1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为地方政府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建言献策,参与成果《我国近地表臭氧污染加剧成因及协同控制策略》获“2019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从事大气环境数值模拟研究。研究兴趣具体包括大气污染物演变理化机制、气溶胶辐射反馈、城市化对空气质量影响、大气污染健康效应。在ACP、GRL、JGR等期刊发表一作/通讯作者论文12篇。在WRF-Chem模式中完善了过程分析方案,并分析京津冀地区霾污染过程的理化演变机制,相关研究成果被ACP推荐为Highlight论文。

回顶部